不接稿,商用授权欢迎私信!

 

09/25/2023

正在读第三部,想谈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吸引我的点。

自认为是在合适的年纪(不是太小)接触到陀书,所以可以在对一些问题有稍微深入的思考的前提下,对比一个19世纪初俄国作家的答案。陀的答案和我极其相似所以我在心理上和他很亲近:我明显能够体会到,这种亲近感是他的思维能跨越历史,国家,种族,年龄,性别,信仰,语言一步到位对接到我的思维。也就是说读陀对我的心理疗愈在于:他没有(像苏东坡一样)给我一种新的视角和启发,而是在我现有的思维中深挖我做出种种选择的原因,让我有一种在信息茧房里看自己的高配版如何思考和表达的神奇感觉。这部分我认为带有一定的巧合,但是却是对其作品有好感的重要基础。

我见过小说披贵族的外衣,戴权力的帽子,靠贩卖幻想吸引读者。人们喜欢看超级英雄,武林高手,名门贵族的烦恼,人们也喜欢看翻转和逆袭,这一点名著也好,史书也好都不能免俗,就算我前两年大把的时间用来读非虚构的历史和人物传记,也疑似是陷入了本能中对权力和“人上人”翻转和逆袭的好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角(除去特例)往往是20个卢布也要省着花的贫穷阶层,上述吸引人的加成统统不存在,这增加了我对陀书的好感。

讲下一点之前分享一个我曾经陷入过的思维误区。记得最开始,我看不惯“身不由己”文学,这类作品中的角色常常陷在社会泥沼中一直被逼不得已地做事,我不喜欢作者不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以“身不由己”作为“废”的借口。后来我发现我同时也看不惯“我命由我不由天”文学,这类作品讨论的问题常常浮于表面,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暴力,不考虑历史和社会对人的影响和束缚。于是我就陷入一个“无解”的境地——既不喜欢“身不由己”的颓废,又不喜欢“爆破规则”的幼稚,到底什么样的故事才是我认为严肃的?

我最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成熟而严谨的故事是一个“自洽”的人在经过深度思考之后,做了他认为正确的事情。上一段提到的思维误区在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角,都不是自洽的人,他们要么因为不懂社会而莽撞,要么因为不忠于自己而苦恼。而陀的小说里恰恰遍布了(成长完毕)自洽的人:他们足够真实,极度坦诚,思想经得起推敲和盘问,这让阅读过程是一种极致的享受。“真实”指的是他们拥有人类具有的普遍情感(反例是麻木不仁,中二);“极度坦诚”指的是他们有机会和舞台对自己的真实想法开诚布公,“思想经得起推敲”指的是他们内心不是以利己为出发点,观点无懈可击(反例是为自己利己的恶行找高尚的借口)。诚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给自己树立的思维敌人是非常强大的,他一直都在与“自洽”的敌人作斗争,这增加了我对陀书的好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讨论的问题无疑十分深刻,作为作家,脑海中只有问题本身远远不够,如何阐述清楚这些问题甚至是更加重要的。陀的问题因为深度过深通常栖存于非常微妙的层面,往往在提前声明许多详细前提的情况下才可以切入并讨论。然而他总是自然而准确地传达一系列微妙的话题: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已经稳稳地坐在他举办的辩论会的观众席上了。这一点使我尤其惊讶,陀仿佛是一场场辩论会的举办人,从思考辩题,邀请辩手,甚至带观众坐到观众席,每一个步骤都安排得不着痕迹。这便是作家深藏不露的功底,这增加了我对陀书的好感。

文学史上绝对不乏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无论是历代文学巨匠还是当代的高等教育,都充斥着各种角度的专业研究,说回开篇的亲近感,我认为这种亲近感给我最大的影响便是我不愿意参考太多他人对陀的评价,因为足够亲近,便有着一些莫名而来的自信心让我更愿意多听自己主观的声音。于是便写了这篇东西作为一个阶段性总结。记录这些想法本是迫不及待的。不过阅读期间感慨万千,疏通整理和叙述是一件比想象中更难的事情。


高山仰止。

September
26
2023
评论(3)
热度(48)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Raie | Powered by LOFTER